在核心商业区畅享离境退税秒到账的“中国速度”、在“最老派”的旧厂房感受“最青春”的澎湃魅力、在科技创新赋能下领略千年天府之国的古韵与传奇……近日 ,《工人日报》记者走进四川,沉浸式体验“万花筒”式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和新服务。
四川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类型最全、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文旅资源谱系,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6.82亿人次,游客总花费9125.05亿元。努力将“文旅流量”转变为“消费增量”的背后,是怎样的四川“攻略”?
紧握“年轻化”“国潮化”趋势
“北有首钢,南有红光。”成都东郊记忆依托于原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是宝贵的工业记忆载体。眼下,在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探寻之路上,老工业园区迎来了潮流新生。
苏式红砖厂房、烟囱管廊水塔,潮牌快闪店、艺术咖啡馆,厚重工业风与前卫潮流元素交相辉映。砖底白字的“成都”网红墙,即便是工作日的上午,排队打卡的人流依旧络绎不绝。以专业舞美还原汉唐宋宴饮仪礼的蜀宴赋餐厅,常常一座难求。
“近5000名年轻人在园区创业,这里已成为四川的文化名片和时尚打卡地!”成都传媒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母涛介绍,以“音乐展演”“数字文创”“国潮时尚”为主赛道,东郊记忆已初步实现全时段、全年龄、全客群的覆盖,“最重要的是读懂年轻人的心,抓住这一消费主力军”。
深耕遗产活化,四川南充的老旧厂房也有了新故事。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规模较大且百年来从未间断生产的六合丝厂,近年也开启了“工、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原本老旧破的院落、生产车间、铁轨运输通道等历史建筑,改造成制丝设备展览馆、演出剧场、非遗织染展演基地,大型杂技情景剧《东方丝源》更让游客深度触摸丝绸文化魅力。
“紧握‘年轻化’‘国潮化’趋势,2024年园区接待游客超过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3.6亿元。”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林森称,朝着综合性旅游目的地的方向,丝绸博览园未来前景可观。
“科技+创新”赋能文旅消费新场景
穿过镌刻鎏金光泽经文的崖壁走廊,伴随着光影变幻,“隐匿山间的佛”在立石中央缓缓呈现,“唐宋吹来的风”仿佛迎面而来……
安岳石刻以“古、多、精、美”著称。但10万余尊唐宋摩崖造像分散在安岳全县46个乡镇(街道)的500余处遗址中,游客很难看全精华内容。四川资阳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充分运用球幕影院、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让一站式、沉浸式体验安岳时刻之美成为可能。据悉,展示中心从今年5月试运营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新型消费场景有效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消费实现快速增长。
风格神秘的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神秘莫测的黄金权杖……“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在四川德阳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人们对探秘古蜀文明的热度不减。围绕“创新”赋能,三星堆深耕文博衍生品开发,在售文创产品超过2700种,产品品类年更新率超30%,成功将穿越千年的文物变成“带货顶流”。
“坚持每月推出原创新品,用层出不穷的创意持续点燃游客的购买兴趣。”三星堆博物馆文创门店负责人宋克花介绍,今年暑期,仅馆内文创店的总销售额就突破了3800万元,同比增长了12%,创下了单季度的历史新高。
多元融合消费新场景结出“致富果”
“旺季一天卖出几百碗,看到进账开心得睡不着!”在四川遂宁安居区海龙凯歌文旅园区,直升机、热气球等低空观光旅游加入其中,“农商文旅体教康”多元融合消费新场景为百姓结出了“致富果”,年逾七旬的谢其英在自家老宅开起的凉粉店生意火爆。
“文旅+百业”的风吹到乡村,四川南充嘉陵江凤仪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涛更加信心十足:“‘文化赋能+流量驱动’前景广阔,凤仪湾年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亿元!”
出台优势政策,给予真金白银激励,打造全民共享的消费环境,四川各地将“文旅流量”变为“消费增量”的具体实践遍地开花。
今年8月,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在成都举办,来自116个国家/地区的参赛人员涌入天府,首发经济、夜间经济等消费新时尚,离境退税“秒到账”的“游购娱”一站式便捷服务,吸引外地和入境游客近420万人次。
坚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四川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围绕高能级主体培育和高品质产品供给,持续开展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和场景焕新行动,营造消费热潮,全力推动四川文旅消费促进工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