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消费

首页 >> 动态新闻 >> 正文

争议中的网红厨具品牌康巴赫:洋品牌和产品谁重要?

发稿时间:2021-01-12 13:1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康巴赫的2020年注定不平静。

  2020年的最后一天,康巴赫发布一个官方声明,康巴赫确系德国品牌无疑,而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系德国康巴赫授权中国国内生产,销售蜂窝锅的公司。

  在一片热闹的舆论漩涡中,康巴赫结束了不平静的2020年。

  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

  公开资料显示,巴赫公司,正是德国康巴赫品牌创始人、公司董事长周和平在2012年成立的厨具企业,曾一度凭借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品牌”康巴赫在直播间与朋友圈吸粉无数,将一把炒锅轻松卖到400元,并连续四年蝉联天猫炒锅品牌类销量冠军。

  然而,《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发现,欧盟范围内6个与康巴赫相关的商标注册时间不过8年,申请对象则是由周和平控制的三家小微企业,其中之一便是巴赫公司。

  似乎为了证明什么,康巴赫一直在强调一点。“我们老板确实是中国人。” 康巴赫品牌总监吴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康巴赫品牌也确实在国外注册,德国康巴赫隶属于中国康巴赫,中国的才是总部,这并不妨碍康巴赫作为“德国品牌”的真实性,后续宣传中也不会改变康巴赫“德国品牌”这一话术。

  而令人疑惑的是,2020年12月28日,央视《正点财经》揭露直播带货乱象时点名,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赫公司”)的锅具企业,被当地监管局处以罚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尽快消除影响,理由正是使用“德国品牌”等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

  争议中的尴尬:屡次被罚

  这并非第一次。2017年4月10日,因在“康巴赫”德国风系列锅具锅内标贴及“康巴赫”牌滕基兴系列锅具包装上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巴赫公司被武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行政处罚(文号:武市监罚字〔2017〕1068号),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并罚款10000元(壹万元整),上缴国库。

  两年后,依旧使用德国品牌的康巴赫再次遭到武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警告。资料显示,巴赫公司在“康巴赫”牌蜂巢304复合钢炒锅的包装盒上印制扫一扫显示“来自德国”的条形码,在其《产品说明书》上宣传“康巴赫-源自德国的新一代炒锅”和“德国厨具品牌”等宣传字样,且无法提供证据证明上述宣传用语的真实性,2019年3月12日,武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第二次对其作出武市监行处字〔2019〕第39号《行政处罚决定书》。

  “这两个处罚已经修复掉了,当时确实我们出错,品牌部对这些概念不是很明确,可能在包装上打的内容稍微夸张一点,写了‘德国制造’。”吴钒表示,因为产品是中国生产的,只能写中国制造不能写德国制造,但康巴赫品牌确实是德国的,德国品牌和德国制造是两个概念,后续宣传上也不会改变“德国品牌”这一说法。

  似乎也为了消除“假洋品牌”争议带来的尴尬。康巴赫全资收购创办于1919年的德国Carl Mertens,并借此举扩充品类,布局中高端厨具市场。据悉,Carl Mertens以刀具闻名行业,其蚀刻工艺能实现刀具裁切食材的“不粘”效果。

  洋品牌和产品谁重要?

  真正令康巴赫名声大噪的,则是2019年双十一前夕一场"盛大"的发布会。2019年10月21日,《羊城晚报》刊登了一个落款为康巴赫的整版广告。广告的内容是:苏白尔,感谢你,要不是你的模仿,无人知晓蜂窝不粘锅原创发明者是我。同时还提到,康巴赫决定于2019年10月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不仅仅是在纸媒,当日晚间,微博上也有许多大V转发了类似文案,可以说声势十足。

  两日后,康巴赫官方微博对23日的发布会进行了实时直播,并以“巨额索赔 百亿损失”八个字现场向苏泊尔宣战。对此,苏泊尔也以涉嫌诋毁商誉为由,紧急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诉前行为保全申请,双方专利战从发布会移至公堂。

  直至2020年11月19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一审民事裁定书,这场专利营销才终于落下帷幕。裁定书指出,因巴赫公司在本案中所主张的专利独立权利要求已被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认定为不具备创造性,并撤销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涉案专利现处于效力不稳定状态。本案应以先行驳回巴赫公司起诉为宜。若涉案专利经后续程序最终被维持有效,巴赫公司可以重新提起侵权诉讼。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康巴赫的品牌行为其实已经处于虚假宣传的边缘,“消费者由于对商标、产地等概念并不了解,很容易因此产生错觉,误认为这些商品是‘国际品牌授权、国内生产’的洋品牌,而所谓的国际品牌授权,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授权”。

  《人民日报》此前曾表示过,品牌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名片,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随着中国制造在产能、效率、质量上的不断提升,企业更该考虑的是通过品牌实力的提升在让自己的产品走的更远。

责任编辑:田昕禾
加载更多新闻